李渔和他的两头乌,对这个餐厅名字,不熟的人会觉得很有意思,李渔是谁?两头乌又是什么?然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进店里。
李渔,就是写出《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和《肉蒲团》的人。林语堂说他是“享乐主义的剧作家又是幽默大诗人”,《闲情偶寄》则是当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放在今天,李渔就是集创作人、园艺爱好者、家装能手、DIYer、美妆博主、时尚达人、美食家和小黄书写手于一身的超级网红。
两头乌,就是头尾为黑色、中间为白色的肉猪,肉质上乘,被誉为“猪肉界的国宝”。金华两头乌尤为著名,是G20峰会餐桌食材之一。
李渔是兰溪人,兰溪隶属于金华,或许是李渔和两头乌唯一能扯上的关系。餐厅想要表达的,大概就是以李渔对生活讲究的态度,来做有品质的兰溪小吃。
做没做到,尝尝便知。
餐厅装修很李渔style,走古朴园林路线,进门就是山水组合屏风,墙壁和隔断以李渔的诗句及各种花卉图案做装饰,整体感觉清新敞亮,看得出来花了很多心思。
找好位子坐下,扫桌上二维码下单,服务员们站在透明操作间前,取好餐送到桌前。
鸡仔馃
餐厅推荐,几乎每桌必点。浑圆的馃子切成两半,外皮金黄酥脆,稍有点厚;内馅是猪肉、小葱和鸡蛋,鲜嫩爽滑,口味清淡,吃起来很满足。
隔着操作间的透明玻璃,可以看到鸡仔馃的制作过程。
圆形面皮里摊上一层猪肉馅,裹上大量葱段,捏成白花花、圆鼓鼓的馃子,再轻轻压扁,放入锅中用菜籽油煎炸,然后把筷子支在收口处,倒入打散的鸡蛋液直至把馃子撑满,煎至金黄。
桌贴上介绍说,每个鸡仔馃都有38个褶,相信没有多少顾客会去数。
兰溪牛肉面
名声在外,自然要点来尝尝。高汤做底,飘着薄薄一层油花;汤里加了不少蘑菇和番茄,提鲜提味;牛肉切成粗丝,软硬适口;面条是手打的,粗细适中,很有嚼劲。
牛肉面整体微辣偏咸,一碗下去吃出一身细汗,中途还要找水喝。
兰溪肉圆
也是店里的“硬菜”,由肉丁、白萝卜丁和番薯粉加调料拌匀,抓成团子后蒸制而成。一笼五只,酱油色,造型粗犷,油光发亮。一口咬下去,并没有期待中的Q弹韧劲,甚至有点粘牙,就像一拳头砸进了泥里。
酱油味偏重,吃完一个感觉有点腻,就放在了一边,许久吃不下第二个。
肉大饼油条
肉大饼和油条可以单点,自己动手把饼从中间打开,把油条夹进去。如果点一套,店家会直接帮你夹在一起,分切为三段——虽然方便食用,但也少了那种手里拿着大口咬的过瘾感觉。
肉大饼火候欠佳,上来时只是温热,面饼口感偏紧,没有焦香。油条炸得偏老,同样紧巴巴的,没有松脆感。二者放在一起吃,口感干硬。
咸豆浆
上桌时已经冲好,温度同样不够高,用料和味道属正常水平。
这套大饼油条+咸豆浆的早餐组合,比起游埠豆浆,还是差了一个水准。
豆腐打滚
就是豆腐和肉馅做成的圆子。清汤上飘着葱花油花,圆子细嫩清淡,无功无过,属于见过就忘的路人甲。
一碗六只,女生吃一碗也就饱了。
豆腐肉汤圆
兰溪汤圆很有特色,后面都带了个小尾巴,感觉萌萌哒,而且都是咸口,就点来尝尝鲜。酱油汤底里加了猪油,略微腥腻。皮子比普通汤圆稍厚一点,还算软糯,但没想到不仅咸,还有点辣。
原味水晶糕
咸口吃多了,最后来一道甜品。纯净的番薯粉加水烧煮后冷却成型,切成小块放入冰水中,撒上白糖和薄荷油,是地道的兰溪小吃。
糕体灰棕色透明状,看起来像果冻,但吃起来并不Q弹,有点软糯,更像是魔芋豆腐。水晶糕本身无味,全靠汤水的甜味和淡淡的薄荷味。
李渔和他的两头乌由许多兰溪人众筹设立,初衷是要解决在外生活的兰溪人对家乡美食的思念,打造兰溪美食第一品牌。但是看兰溪人的评论,大多表示与家乡味道存在差距。
整体来看,店内环境优于食物味道,若恰巧在附近,可以来吃个鸡子馃和牛肉面,不值得专程前往。
想吃地道的兰溪小吃,还是得去兰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