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滩酱油发迹于湖北省应城市黄滩镇,是造物主的眷顾和选择。黄滩位于大富水河下游左岸,是一块由河流冲积和湖泊淤塞,很晚才与坡头渚岸片连的平川沃野。大富水俗称县河,发源于随州大洪山南麓白龙池,不竭的山泉是其源头活水。大富水流经京山太阳山,在应城西北车埠头进入本境,河道全长192.5公里,在应城境内自然流长92.5公里,是应城的母亲河。
黄滩酱油是应城膏盐营销的副产品。其实,早年在应城,酱油于普通百姓还是不同寻常的 ,就是殷实富户佐餐调味也只用紫酱,而鲜有酱油。应城集市、农村流行“晒酱”。
家庭主妇将蚕豆或黄豆煮熟后置于瓦罐之中,经过户外长时间日晒夜露,酿成诸如豆鼓一类开味小菜,以调剂生活。另有人家,以小麦为原料,晒制成稀稠但能堆起的酱菜,俗称紫酱,是很好的烹调佐料。
城乡居民中有家贫小户,居家过日子一切节俭,往往将既咸且辣的豆鼓灌入小口瓶器之中,一家人围炉吃饭,只以筷子伸进瓶中,蘸取酱汁,以吞下米饭为目的,吮吮酱汁,享受咸辛。
黄滩酱油成功的秘诀,一在料全,二在精制。当年,黄滩沿河码头膏盐商船首尾连接,等着下河的盐包堆积如山,带动农副产品进销两旺,黄滩成为各类商品的集散地。沿河商户多以“栈棚”揽存货物。栈棚用竹篙搭制成“散架”,顶上盖芦席,迎风雨的方向挂上草帘,显得十分通透宽敞。食盐以“盐包”包装。
制作盐包的材料即是湖区盛产的蒲草,用干蒲叶编成蒲席,以蒲线缝制成草包,既有韧性又吸潮透气,于是,在应城,蒲草被叫做“盐包草”,沿用数百年。他们将黄豆、蚕豆、小麦甚至麸皮加盐存缸,待发酵以后充作紫酱销售。
年复一年,人们发现,单一以黄豆伴盐沤成的酱,味道与农妇所制别无二致。倒是黄豆、蚕豆、和大麦类沤成的制品,味道特别鲜美,而且汁浓汤稠,特别出浆,为世代制作之罕见。
有刻意探究的商家遂摸索出多种麦豆混合酵酿之法,提取风味独特的黄滩酱油,成为大户美食之家的新宠。数百年来,制酱大户间流传黄蒿酱油的秘方,由于封闭、保守,一直没能公开。直到清•光绪八年《应城县志》卷一才露出一点信息:“黄蒿腌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