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戴云山抵挡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夏季东南季风带来太平洋湿润的雨泽。
可谓“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泉州自古被称作“温陵”,具备龙眼生长所需的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条件。龙眼果木生长在丘陵间、微雨中,“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汉乃遣单于使,令谒者将送……橙桔、龙眼、荔枝。”据此可溯,龙眼在泉州已有1700多年历史。
宋代是泉州龙眼的鼎盛时期。南宋泉州知州王十朋有诗云:“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似龙呼。”直指当时泉州栽培龙眼的盛况。泉州湾出土的宋代远洋航船舱内文物中,也发现了龙眼核和荔枝核,由此可猜见海上丝绸之路时,龙眼作为远航物品,来往内外的盛景。
而在明代诗人宋珏笔下,龙眼是“圆若骊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寥寥几笔,龙眼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取龙之眼的意象,和泉州当地名品“东璧龙眼”皆长于寺庙,受神佛香火不无关联。
泉州龙眼品种很多,风味不一,最受赞誉的首推“东璧龙眼”,曾于1993年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东璧龙眼原产自开元寺内东塔旁的原东璧寺一隅,因而得名,其果肉香甜,又名“糖瓜蜜”“冰糖眼”。
其母树本是明·万历年间开元寺僧人种植的,300多年以来,成片龙眼树矗立于开元寺两侧的绿丛中,烘托着高塔的雄姿,直至抗日战争期间枯死。
承天寺内另有一株已存活200多年的古龙眼树,是现存的“东璧龙眼”中树龄最长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东璧龙眼就从开元寺内大量嫁接出去,分布在南安、洛江、惠安、莆田、漳州等地。
“东璧龙眼”深深扎根在泉州层叠的红壤赤土中,宛如绿色华盖常葆生机,为历经风霜的海丝古迹撑伞陪护......
擅纳山海风物的泉州大厨,巧妙地将龙眼与泉州餐食结合,创作出“东璧龙珠”。
以鲜龙眼和虾肉为主原料,虾肉、五花肉、香菇等剁碎加入调料搅拌成馅,捏成馅丸预先蒸熟,塞入剔去果核的龙眼肉中,裹面粉,蘸鸡蛋液,下锅炸至金黄色捞出装盘。
菜果、肉搭配,甘甜与咸鲜统一,蒸与炸相结合,一口咬下,龙眼清津、肉质鲜香、皮酥馅腴、口味甘美。
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程振芳大师,对这道名菜进行了更具风味的创新。
巧妙将生粉,替换成拍碎的咸饼干碎,炸后的出品更接近于龙眼实体,味道也更富有层次,令人赞叹大师的心思。
一如他所说的,追寻泉州味道,就是要还原和重拾那一份清淡和鲜香脆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