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今年你在哪过年,回家或留守原地,年货都不该缺失,这是每一个人春节必备的东西,多多少少总得有些。说到年货,全国各地不尽相同,有的是昔日年少时街头里的一串糖葫芦,至今也会买好了备着过年吃;有的是陪着家里人一同到年货街上排队买来的炒货,现在则从网上下单囤积;有的则是父母从家乡寄来的特产风物,选择不回家的此刻更显珍贵……
年货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体现和变化,然而,有一样来自东北的年货,几十年都未曾改变,且一直处在东北人年货江湖里重要地位的位置上,甚至影响着北方的整个年货体系,名声更是传遍全国。春节逼近,东北人的家里怎么能少了这个东西,尤其对沈阳人来说,没有它的春节不叫过年,顶多只能叫放假。它便是“不老林”,浑身闪耀着五彩斑斓的光的“年糖”。
36岁的它依然像少年
出生于1988年的不老林糖,如今已有36岁。它就像一个星光璀璨的流量明星,拥有着不同年龄阶段的粉丝群体,从70后到00后,甚至可以做它父母的60后。我们通常所指的不老林,往往是它的初级形态——不老林杏仁味的牛轧糖,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讨人喜欢的外表,还在它令人愉悦的口感。
不老林的外包装似乎也带着喜庆的色彩,金、银、黄、紫、蓝,五色交相辉映,既是独有的品牌色彩,也是透着令人愉悦的漂亮花色,不老林的糖纸甚至是它身份的代表。曾经看到有人说,一张糖纸往往能代表着一座城市,各地都有自己的糖果代表,不老林的糖纸是沈阳的符号,一眼就能让人知道。
透过包装看其配方,简简单单并无什么惊喜。可是它就是独一无二,因为真正的不老林糖绝对不会找到相同形态的两颗糖,似圆非圆,似方不方,毫无规则的轮廓便是它,夹着花生粒的白色身体外围裹着像一层巧克力酱的东西,吃起来香甜可口,软硬适中。在嘴巴的温度下,巧克力迅速消解,乳香味随之爬升,浓郁的气息充盈口腔,偶遇稍显硬度的花生碎咀嚼两下,花生的香气配合上奶香杏仁味,让整个香甜的味道更加浓烈和饱满,直冲味觉体系的顶点。之后一颗糖就完全融化,可嘴里余留的香甜仍让人回味,吃了一颗就容易停不下来。
借俄国的技艺独创国人的回忆
不老林糖如今的地位可以说是难以被撼动的,因为它早已在不少80、90后人的童年里留下的深深的印记,而这份回忆的背后不仅仅是对糖果甜味的眷恋,还有美味背后对亲友的怀念。而这一切都得感谢一个人,即“不老林”本人——林瑞丰,没有他或许就没有了与“不老林”有关的回忆了。
林瑞丰其实并非东北人,而是出生在山东的村里娃。之所以会到东北,是因为1935年他11岁时,跟着哥哥“闯关东”跑到了辽宁大连。那个时代背景,动荡不安,俄国正在闹十月革命,许多俄国人逃难跑进了东北各地,为了谋生不得不在停留地卖各种手工食品。其中,制糖的工艺便是从那时出现的。三年后,林瑞丰在哈尔滨某个制糖坊学习俄国人的制糖技艺,五年后便回到沈阳自己制糖创业,没想到瞬时引爆沈阳。
由于当时的沈阳还没有什么制糖坊,他这套从俄国师傅手里学来的技艺很快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做的糖,受到了当地人的喜欢,各种茶馆戏楼中都能看到。就这样,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由此,他也开始扎根到了糖的创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到了80年代,他快退休的时候,他创造了全新的品牌系列,即如今我们常常吃到的不老林糖诞生了。如今,“不老林”也从一个名字变成了全国的著名品牌,不老林的糖也成了沈阳特产。逢年过节,不买点不老林放着,似乎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外地游客到了沈阳后,也会带或多或少的不老林糖回去送人。这份香甜就这样慢慢走进千家万户,创造独属于国人的甜蜜回忆。
怀着这份美好回忆,我们与不老林糖一起成长着。如今虽然不老林糖有了更多的口味和品类,但很多人似乎还是忠于原味——那个多少个春节,家里早就备好了的杏仁味的不老林糖。五彩斑斓的糖纸让人一眼就认出来,若是什么时候看不到那炫彩的糖纸多少会有些让人觉得难过或有遗憾。我们距离今年的春节更近了,这位坐镇东北年货江湖沈阳场场主位置的“不老林”,你今年,买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