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北京,从小开始喝豆汁。说来豆汁这玩意儿,的确是算不上“好喝”,但是一旦喝习惯了,这个东西挺上瘾的。
许是北京底层人民的特色,喜欢用各种下脚料加工成各色的小吃,豆汁也不例外。曾有南方的朋友问我说豆汁和豆浆是不是一个玩意儿。他俩真可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豆浆是用黄豆细细的磨成浆液,是做豆腐的原料;而豆汁这东西的主料则是绿豆,是用做粉条时候剩下的残渣发酵而成的。做粉丝的下脚料发酵之后,搁锅里一煮,再用滤布过滤,就是豆汁了。(当然,滤出来的渣子也别扔喽,这玩意儿叫麻豆腐,用羊尾油、雪里蕻、野鸡脖和干辣椒一炒就成了一道下酒的好菜。)
因为主料实在是上不得台面儿,而且又经过了发酵,所以豆汁透着一股浓浓的酸腐的味道。很多外地朋友形容豆汁用的词儿大抵都是“泔水味儿”“又酸又馊”之类。可北京人却独单喜欢这一口儿,据说从前清的时候豆汁就已经在北京城流行开来,也有一说是从辽宋时就出现了。不过再悠久的历史也掩盖不住那股子浓重的酸味儿,不是本地人还真的挺难接受这个玩意儿的。
虽说味道不怎么找人待见,但是豆汁还着实是有不少的拥趸,年纪大者居多,身边的年轻人喜欢喝豆汁的是越来越少了。这几年北京地道的豆汁店也是越来越少了。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就是地安门护国寺和牛街宝记了。喝来喝去就觉得这两家店的豆汁味道足,够酸。(清真店做的豆汁更地道一些,有些餐厅也会卖豆汁之类,只是水平很不稳定,不太推荐)
像磁器口的老店,自从老东家把店交给了少东家来打理,就开始了改良,推出了各式各样的花式豆汁……说实在的,我有点接受不了。
喝豆汁的话,一定得就着切细的咸菜丝儿。一般的豆汁店买豆汁都是给配一小碟咸菜丝,有的店则是搁一盆咸菜丝在店里,食客自取。另外就是很多食客喝豆汁的时候喜欢就着个焦圈,于是很多人就会认为焦圈才是真正的豆汁伴侣,其实北京人最喜欢的是在烧饼里夹着焦圈吃。早年喝豆汁的时候看食客就着什么的都有,饼子、麻团、艾窝窝之类的,只是焦圈出现的频率高一些罢了。
北京人喝豆汁不大爱用勺子,大多都是托着碗底,转着圈儿的喝,北京人管这种喝法叫“吸溜儿”。因为豆汁刚从滚开的锅里盛出来的时候,温度太高,大口喝容易烫着,如果拿小勺㧟着喝呢,一是不大过瘾,二是㧟出来的豆汁让风一吹就温吞了。北京的小吃要么就是滚烫的,要么就是冰凉的,温吞的吃食向来不是那么惹人爱。于是诸如豆汁、面茶、炒肝儿这种吃食,大家就都那么“吸溜儿”了。
而且,很多北京人喜欢买生豆汁回家自己熬。经常路过牛街的时候看见宝记店那边乌央乌央的人排队买生豆汁。至于我家的话,每周一三六早上起来有个小伙儿蹬着三轮拉着生豆汁和咸菜沿着小区门口的那条路叫卖,我跟邻居家的大娘们端着盆儿翘首以待……
别看豆汁这货口味不怎么样,但是这东西真挺有营养的。中医认为豆汁能养胃、清火、解毒。而豆汁确实是挺健康的一种食物,说是富含维生素C和粗纤维,也是个挺健康的东西了,总之喝多了没啥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