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家葡萄园,看户县葡萄30年的发展史

1.jpg

我家的葡萄

从我记事起,我家就有葡萄园,我家的葡萄园和我同岁,算起来已经有30年了。

我小时候,我们村种葡萄的人还不多,大部分村民还都是以种植小麦、水稻、玉米为主,肥沃的土地都是要种粮食的,哪里能用来种葡萄这种“零嘴”呢,这不是浪费么。葡萄都种在自家开垦的河滩上,是在沙土地里种葡萄。葡萄的生长也是靠天吃饭,老天爷让你收成好,那就有葡萄吃,老天爷今年不高兴,那这一年就白种了。好在葡萄不是主要收入来源,家里人那时也不会太为葡萄操心。

葡萄成为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时候呢?我也记不清了。能记起来的,是爷爷每到夏天,就要常驻葡萄园看葡萄。看葡萄,首先是看麻雀,其次是怕有人去偷。

葡萄园的四周种着很多高大的白杨树、柳树,它们是麻雀们天然的落脚点。爷爷看园子,每天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赶麻雀。刚开始,葡萄园里做几个稻草人,就能吓跑麻雀,但是时间一长,它们变聪明了,一点也不害怕稻草人。爷爷手拿长竹竿,在葡萄园里巡逻,一边轻轻敲打,一边嘴里喊着“啊嘘——啊嘘——”,离得远了发现麻雀在啄葡萄,就在地里抓起一把土,使劲扔过去。这一吓,麻雀们就从地里扑棱棱一大群,飞到田边的大树上。在我的记忆里,麻雀最多的时候,能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后来,爷爷还想出来用鞭炮吓走麻雀、用收音机的声音吓走麻雀等办法,但都是暂时的,麻雀永远赶不走,我小时候最讨厌这些家伙。

2.jpg

没种葡萄的乡邻到了我们家葡萄园,爷爷都会给他们吃个饱。看园子虽说看小偷,但其实偷不算啥大事,最怕他们糟蹋葡萄。一般小偷都是趁夜里去偷葡萄,夜里看不清,再加上慌慌张张,他们就会把葡萄摘得七零八落,这才是让我们最心疼的。

爷爷在我初三时去世,之后看园子的事,就落到了爸爸头上。葡萄成熟都是在暑假,所以暑假的白天,基本上都是我和妹妹在地里看园子,爸爸吃过晚饭,才会换我们回去。我的很多个暑假,都是在葡萄园里度过的。无所事事的看园子时光里,我读完了很多书,沈从文、张爱玲、刘墉、王小波的书,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看葡萄园的夏天。

到我高中的时候,已经能和爸爸一起去卖葡萄了。

户县当时的消费水平一般,葡萄都卖不上价,为了我上大学的学费,我爸会骑一辆二八自行车,后面带着两担笼葡萄,到长安县去卖。

西安周边各个村子大部分都要过阴历的七月会,刚好是阳历八月份,葡萄成熟的时候。过会的头一天,有集市,村民们都要为第二天招待亲朋好友,买肉买菜买水果,这时候如果去早了,占个好位子,就能顺利卖完两担笼葡萄。过会当天,买水果的人也会比较多。我妈当时四处搜集了长安县各村过会赶集的时间表,第二天去哪里卖葡萄,都是按着这个表进行选择的。马王、灵沼等都是能卖上价的地方,是我爸当时最爱去的卖葡萄地点,因为这里人消费水平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大截,其他地方都是一斤一斤的买,这里人就会三五斤地称,葡萄很快就能卖完。

我最神奇的一次卖葡萄经历,是高中毕业的暑假,一起和我爸去三桥那边卖葡萄。具体是哪个村子,我已经想不起来了,只知道大概在西安西北那个方位。

早晨4点,我爸带着两担笼葡萄,我带着一担笼葡萄,我俩一起骑了近三个小时自行车,骑到了要卖葡萄的村子。那时候路都是土路,为了走近路,我们有时还要走地边的那种生产路,总之一路颠簸,才到了地方。到了之后,那个村子竟然没过会,可能是我妈收集的信息有误,也可能我们走错了地方。

已经到了地方,时间也到了7点多,再往别的过会有集的村子走也来不及了,我爸就说,咱俩分头沿着街道叫卖,这样卖得快,卖完了就在村口集合,我答应了。结果我在街道喊了半天,可能喊声太小或者怎么回事,一点儿也没卖出去,卖了一阵子,我也不想卖了,就带着葡萄往村口骑,结果走错了路,走到了村子的地里头,骑了半天,也没发现一个人,我还连人带车地摔了一跤,葡萄都跌到了地上,摔的不成样子。我有点害怕,又骑回村子里,等了很久,也不见我爸人来。

最后,我便宜处理了摔坏的葡萄,按照记忆里的路线,一路骑到了长安县的八亩地,八亩地十字有一家卖炒面的面馆,我爸每次在长安县卖完葡萄回家都爱在这里吃饭,8块钱一份大份炒面,味道好,我爸还能吃饱。到了这里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面馆看了看,我爸竟然就在面馆里。原来他卖完葡萄,等了半天也不见我人,以为我等不及先回家了,一路骑车追着我,而我其实还在他的后面。

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是体能好,还胆大,现在骑自行车啥都不带,我都骑不到西安了。

叶家寨村的葡萄

我2005年上大学,2009年大学毕业。大概就是我大学期间,西安葡萄研究所的所长纪俭,研究出了户太八号葡萄新品种。葡萄研究所基地在草堂寺南边,我们村在草堂寺北边,离得很近,当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纪俭所长把户太八号的葡萄苗送给了我们村的村民。

我们家原来种的巨峰、白香蕉葡萄树已经20多年,树也老化了,我爸当机立断,马上挖了老树,开始种植户太八号。葡萄树,头两年要长树,第三年才能开始挂果,所以换新树,就要舍掉两年的收入,我爸妈当时还是很果断的。

户太八号葡萄比蜜还甜的味道、漂亮的果型、紫红色透亮的像玛瑙一样的果实,一下子就占领了葡萄市场,葡萄价格一下子从原来的1-3元/斤,涨到5-10元/斤,这样好的价格,让我们村大部分村民都开始放弃粮食种植,种起了户太八号葡萄。2010年以前,我们村还有人种小麦、玉米,现在已经全部都种葡萄了,我们村的标语也变成了“勤劳淳朴叶寨人,一村一品葡萄村。”葡萄,成了叶家寨村的代名词。

3.jpg

2012年到2013年算是户太八号最兴盛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村子每年都举办葡萄节,村里给村民组织葡萄种植学习小组,我爸因为种植葡萄时间长,经验多,经过学习,还获得了“高级农艺师”的称号,乡邻们有什么种植上的问题都会来问他,什么时候该用浇水、什么时候该打药防病虫,什么时候该掐尖,都是有讲究的。

户太八号葡萄的种植,和我家之前的葡萄种植完全不同。不知道是因为价格高,人愿意去侍弄它,还是因为它本来就比较娇气,需要人精心照料,基本上从每年的5月起,一直到11月,种葡萄的人,都要一直在葡萄地里干活。掐尖、授粉、疏果、套袋,病虫的防治,一遍一遍的浇水或施肥,完全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到了葡萄成熟,更是要忙着卖葡萄。

家家户户种葡萄,葡萄园子基本也不用人看了。麻雀也不需要人时时去赶,流行的是在整片葡萄园上空棚起一张大大的渔网,用渔网来防麻雀,还有就是靠套袋来防止病虫害,这样效果好了很多。

4.jpg

那个时候,环山旅游路修好了,西太路也马上就要修好,我们村通向外界的路慢慢多了起来。我们卖葡萄的地方从走街转巷的叫卖,变成了在环山旅游路边摆摊。刚开始,旅游路上摆摊的人不多,我们的葡萄特别好卖,从西安开车出来旅游的人,只要一尝味道,就会买。卖自家的东西,人都很实诚,来买了先吃,要是愿意去园子里自己采摘,那就更是连卖带送的。但是很快,环山路上就多了很多贩子,他们在园子里批发葡萄,然后在旅游路上卖,你卖8块一斤,他们卖5块一斤,逼得人没办法,我们只好将零售改为批发了。

那是葡萄卖价最好的两年,葡萄的亩产值能达到两万,除去各种人工、化肥等投入,每亩地基本上能净落一万。就是在这几年,我爸妈攒了些钱。我妈很有眼光,她那会儿看着房价一直涨,在我结婚后一直催我买房,靠着他们卖葡萄攒的钱的资助,加上我们自己攒的钱,我们终于在西安付了首付,买了房子。

5.jpg

我们村的很多年轻人在那几年,都愿意在家种葡萄、卖葡萄,也靠着葡萄,买了车,买了房。但是近三四年来,葡萄价格不高,投入比产出大,人还要起早贪黑地受累,很多人又放弃了葡萄园,要么就让葡萄地荒着,要么就不要钱,给自家户的人免费种,只要不让地里长满荒草就行。

户县的葡萄

户县改成鄠邑区很久了,但是让本地人说起来,还是户县感觉顺口。

户县全县开始大规模种葡萄,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其实不光户县,长安、周至境内,环山旅游路沿线的地方,放眼望去,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葡萄园,就像周至的猕猴桃、临潼的石榴、白鹿原的樱桃、大荔的西瓜一样,户县的葡萄也因为户太八号这个品种渐渐出名了。

6.jpg

最兴盛的时候,户县还举办过葡萄形象大使选拔赛。这个大赛我也参加了,不过我就是去打了个酱油,拿着一篇写葡萄的散文朗诵了一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葡萄形象大使当选的是我们村的一位女孩,她会跳舞,人也长得白净漂亮,她家的葡萄园,刚好在村口,她的形象牌子,就竖在了她家的地里,来往的人都能看到。成为形象大使,她拍了一套照片,奖励了几千块钱,好像也没有后续了。

户县全县都种葡萄后,葡萄的销售就成了大问题,种植户来不及零售,都要靠批发。有给朱雀批发市场拉的,也有几家种植户联合叫一辆大卡车往上海、湖北等南方地区拉的。我家这两种方法都卖过。

往朱雀批发市场拉,基本上要夜里2点从家里出发,3点多到批发市场,一车基本拉个20-30箱,交完每箱2元的管理费,就可以进入市场,找空位置下货,一般4、5点去买葡萄的都是要精品的客户,到8点以后,基本都是去拾便宜的客户,卖得快了,6点就能卖完。卖的最不好的一次,爸妈一直等到了下午1点多才卖完。

我爸去年去上海卖了两次葡萄,除去人工、车马等费用,和朱雀市场批发的价格差不多,不过每次能批发出去的葡萄量就要大很多,葡萄成熟的盛期,拉去外地卖还是很能走货的。

7.jpg

除了卖葡萄,户县人民还自行学会了酿葡萄酒,户太八号酿的酒,特别甘甜,我感觉很适合女士喝,但是葡萄酒后劲很足。

今年早熟的兴华王葡萄,已经开始进入市场了,酸甜的兴华王葡萄,算是葡萄界的一道餐前小点,7月底8月的户太八号才是正餐。不知道今年的户太八号葡萄行情会怎么样,真希望爸妈一年的辛劳付出能有不错的收获。

相关文章 (查看全部9篇)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