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蜜杏雪葩这条笔记挺水的,没什么干货。
小象超市随手买的崂山蜜杏,试吃的那个熟度很好,质地软,很甜(有非常微弱的酸),结果正式开切果子的时候才意识到,这盒最熟的那个已经被我吃了…
蜜杏皮的风味很足,感觉表达为酸味的风味物质都在皮里,于是决定要留皮了,皮就算带出一点渣渣呼呼的口感也没有关系,为什么雪葩就要一味作出绝对丝滑的质地呢。
操作日志:
240g蜜杏,带皮,切小块,加入10g白砂糖、5g葡萄糖浆粉、5g柠檬汁。
均质机打匀,冷冻12h+左右,拿出来解冻8min再上ninjacreami用sorbet模式打,这次很难得的不需要respin,质地表现就很好。
出品效果:
冷冻对整体风味影响不大。
香气表现一般,但鲜果本身香气也一般,感觉这本来也不是香气馥郁的水果,亦可能是我买的不够好,杏我本来吃得少,没有太多辨别能力。
滋味表现接近鲜果,可惜我糖放少了,酸度远超出我的预期,以后打完浆还是要试下味道再进冷冻…随手加糖真是加不准。这是第一个让我觉得非常适合被加热熬果酱的水果,可能鲜果风味本身就比较贴近认知中的“蜜饯”,下次做考虑用蜜杏先熬果酱,一半果酱一半鲜果拼着用。
无添加稳定剂情况下的质地非常好,很标准的雪葩质地,紧实丝滑绵柔,皮基本没影响什么口感。除了ninja刀片精度问题打不到的杯底有点冰渣之外,没啥毛病。
查资料的时候说全熟杏的brix值约14%,感觉这个理论参数真的就只算了糖含量,可溶性酸和其他物质都不含在里面。我开始想是不是像我这种不过筛还留皮的操作,不应该套用常规雪葩计算公式来看,质地/冰晶大小会被可溶性固体含量影响,那像果肉纤维/果皮这种不可溶性的物质存在在体系中时,又该怎么计量和定性对结晶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