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生活了30多年,坦白说,济南的传统特色小吃——油旋儿,没吃过几回。
不记得什么时候第一次吃到油旋儿,又油又硬,妥妥一个硬面疙瘩,就差用难以下咽来形容。
后来也多次像游客一样,到处搜寻哪里有正宗好吃的油旋儿。得到的回答不外乎: 起凤桥转弯那里有一家很好吃,泺文路泺源大街路口那家也不错,当然大观园那家最好吃。每一次不是味道让人失望就是被告知已经关张。
作为一款在济南家喻户晓的特色小吃,油旋儿的正宗味道,即使对本地人来说似乎也只是个传说。
第一次吃到味道不错的油旋儿是在城南往事,虽说他家菜品中规中矩,经常被人诟病 但他家的甜沫和油旋儿确实还说得过去 不过话刚一出口,便有老饕怼回来: 差得远呢!
不免遐想:正宗油旋儿到底是啥个天仙美味呢?
听那个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讲述油旋儿的故事,完全是个偶然,原来清朝道光年间,这小小的油旋已经在济南流行,民国初年,已然成为名扬全国的小吃。
油旋儿有据可查的历史是从光绪二十年就开业的“文升园”饭庄的耿长银师傅开始的,早在“文升园”饭庄鼎盛时期,耿长银制做的油旋儿就已经享誉泉城。
1956年,耿长银打制的油旋儿在济南名吃大会上被选为名吃,耿长银因此被调入大名鼎鼎的聚丰德饭店,并收了关门弟子苏将林。 1958年,毛主席到山东视察,品尝了耿长银、苏将林师徒二人打制的油旋儿,更成就了油旋儿的传奇。
在油旋儿第三代传承人声情并茂的讲述里,突然觉得小小的油旋儿有了灵魂,传说里那神秘的味道一下子迫近,有口水在嘴里涌动。
迫不及待追问在哪里可以吃到这真传油旋儿时,却被告知因为种种原因,她家的店已经关闭,正等待时机重整旗鼓。
一下午沉在油旋儿的漩涡里,寻到季羡林最爱的“油旋张”,又觅到苏将林师傅女儿和外孙开的“苏氏油旋”,据说油旋高也很不错。
若不是近40°的高温,真想立马一个个去品尝,让自己的味蕾给自己一个期待了很久的答案。
徐静波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日本和果子屋,历经800多年,地址未变、原料未变、工艺未变、口味未变、35代传人还是原来那家人。就一个普通白色纸袋包装连商标都没有,一颗小小的和果子竟然卖到300多元人民币。
那位经常光顾这家和果子屋的日本企业家说: “传统这东西,需要大家一起来守护。”
济南的油旋儿也会有这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