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舌尖上的中国之秘境》看到鸡枞菌,怦然心动,总觉得和小时候经常吃到的荔枝菌一模一样。可惜自从到城市读书工作后,由于难逢时节,已经多年没吃过。
荔枝菌一般出现于五六月闷热多雨的岭南,见于荔枝树下,有时也见于乌榄树和竹林里。当各种荔枝次第成熟之季,特别是雨后,就春笋般冒出来,当地人通俗地称为荔枝菌。
虽然已经多年未吃过,但仍然记忆犹新,似乎一说起就尝着它的鲜味。对于二十年前的农村,荔枝菌无疑是上天馈赠的美食,可遇不可求。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它在哪棵树下、哪个钟点破土而出。如果遇不上,不到半天,它便羽化归于尘土。
古代的乾隆皇帝能吃上几颗荔枝,但是他绝对吃不到荔枝菌。
记得小时候,荔枝菌有货无价。村民不稀罕,采到后当平常菜就下锅了。捡得多的话,就送给亲朋好友一起品尝。于是荔枝菌就养在深闺人未识,连镇上的人也吃不多,更不用说大城市里的食客了。
只是这几年随着近年乡村游带动起来,荔枝菌逐渐为人所知,吃过的人赞不绝口。一传十,十传百,变得身价百倍。现在新上市的价钱去到一斤五六百元,令不少人望而却步,但也令一些人趋之若鹜。
与此同时,催生了一批专门找菌的村民和生意人。时节一到,他们每天趁着第一缕阳光上山,穿梭于荔枝树下和竹林里,不顾露水和蚊虫,只为了及时撷取那几朵鲜嫩的荔枝菌。
我身上还发生过这样一件魔幻的事情:某个早上,外婆家的荔枝成熟了要摘去卖,我们整个家族出动。翠红翠红的荔枝装满了一个个萝筐,我们小孩子在树上边摘边吃,吃得痛快淋漓。到中午收工时,我忽然发现树下冒出一片荔枝菌,一个个小伞般的可爱小脑袋。几个小孩老表三五下采完,望望隔壁树头,竟然又是一片……到最后,一口气在几棵荔枝树下收获了满满一袋荔枝菌,无意中成了中午难得的食材。
做法很简单,一般有以下几种:
清蒸,加少许的油和盐,便吃的出原本的鲜味。
煮鸡汤,鸡汤煮好了,丢几朵荔枝菌下去,人间美味。
煮粥,粥水特别清甜。
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在它的伞还没开的时候煮来吃,等到像图1那样打开的,美味就打折扣了。
所以一般吃荔枝菌在中午吃比较好。